決戰深度貧困,有我科技服務團!
“三區三州”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難啃的“硬骨頭”。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迫切需要建立強大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組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集中優勢科研力量,成立6個“三區三州”科技服務團,有38個體系參與,依托133個單位、267位體系專家,針對165個貧困縣產業發展需求,以產業為單元,共建立544個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全力為“三區三州”脫貧攻堅提供科技支撐。
在8月30日召開的“三區三州”科技助力產業扶貧工作會上,科技服務團交出一份亮眼的扶貧成績單:扶貧專家迅速奔赴扶貧第一線,察農情、提建議、進企業、送技術,據不完全統計,科技服務團共開展集中扶貧活動166團次,幫助貧困縣制定或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或方案66個,引進、示范農牧業新品種416個、新技術新模式250余項,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19個,對接新型經營主體362家,開展現場技術指導361場次,組織召開技術培訓873場次,培訓貧困戶和農牧民2萬多人次,發放各類農資40多噸,發放培訓技術資料7萬余份。
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規劃
“三區三州”作為深度貧困地區,自然資源類型多樣,致貧原因和資源條件不同,因此急需科技服務團掌握各幫扶縣在科學技術、人才培訓、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找準科技幫扶的著力點,因地制宜的制定科技幫扶計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精確配置扶貧資源,實現精準脫貧。
西藏自治區科技服務團團長、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介紹說,西藏科技服務團參與制定了西藏藏雞、藏豬等主導產業發展規劃以及西藏綿羊改良規劃,幫助墨脫縣制定石斛產業發展規劃,為拉薩城關區制定奶牛產業發展規劃。
青海省藏區六州屬“四省藏區”,是高海拔藏族聚居區,均為貧困地縣,農業產業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為輔。牛、羊、飼草以及枸杞是六州的農牧業優勢產業,尤其,牛產業和青稞產業被國家確定為藏區扶貧產業。青??萍挤請F團長、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劉玉皎說,我們科技扶貧專家組對部分縣域的扶貧產業進行了指導和完善,如海南共和縣、興??h、貴南縣蠶豆、門源縣的油菜產業、海西的設施蔬菜等均為貧困鄉(村)的優勢主導產業;玉樹、果洛等州培育了中藏藥種植業,均成為區域性的扶貧產業。
國家及省級豬雞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召開助推產業扶貧座談會。
四川科技服務團的58個專家組深入36個貧困縣開展調查研究,全面掌握了各貧困縣產業發展現狀,全面對接了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立足各貧困縣生態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優勢,編制完善《鹽源縣蘋果產業新舊產能轉變發展規劃(2019-2023)》《得榮縣釀酒葡萄產業規劃》等縣域產業扶貧規劃48個,制定了“路線圖”“施工圖”和“時間表”,明確了科技助力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
甘肅科技服務團幫助25個貧困縣(區)至少制定了一個科學合理、成熟完善的主導產業發展規劃。
解決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
甘肅臨夏東鄉族自治縣是六盤山片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被國務院列為“三區三州”產業扶貧重點幫扶縣。以肉羊產業為主的草畜養殖業是東鄉縣的傳統產業和相對優勢產業,也是該縣確定為精準扶貧的富民產業之一。長期以來,以千家萬戶分散養殖為基礎的粗放型傳統養殖模式為主要生產方式,需要實行引進良種和改良土種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優質肉羊品種普及率,帶動產業升級。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為主力的科技扶貧隊伍,深入當地開展產業狀況調研、技術需求調研和對接、技術培訓、現場實操培訓等,初步提出促進當地牛羊產業發展的模式5個,實施技術對接30余項。
科技服務團專家、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張繼瑜研究員介紹,目前在東鄉縣提出和正在推進實施一批新技術和新模式,如東鄉縣肉羊良種繁育與雜交利用模式、裹包青貯機械加工模式、牛羊疫病防治水平提升技術等等。他說,農業科技助力扶貧攻堅工作在甘肅臨夏東鄉縣還處于初期階段,一些技術正在進一步集成和凝練,提出的產業技術模式還在有待熟化和驗證,種、養殖技術還需要與當地企業、農戶進一步精準化對接,接下來我們將做到責任到團隊、到專家。
東鄉縣的科技扶貧只是科技服務團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發揮實實在在作用的一個縮影。決戰深度貧困,科技服務團在行動。各科技服務團精準發力,對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逐個研究、逐個破解,通過品種引進、適用種養管理技術應用、新型設備設施使用等手段,破解因品種不適、技術不當、設施設備落后導致的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問題。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新疆綜合試驗站站長魏鵬7月12日赴國家級貧困縣阿克陶縣進行香菇栽培技術指導。
四川科技服務團為藏區和涼山彝區貧困縣引進蔬菜新優品種50多個,篩選出適宜品種18個,解決當地蔬菜品種單一、缺乏優良品種等問題。西藏科技服務團在拉薩市林周縣針對牦牛繁殖性能低下、犢牦牛冷季越冬死亡率高等難題,牦?!耙荒暌惶ァ北壤@著提升,產犢率達58%,犢牦牛越冬死亡率降低8%。奶牛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教授及其團隊持續在拉薩開展“高原缺氧環境下的奶牛適應性飼養管理研究以及高原病綜合防控技術開發”項目,引進奶牛的高原病死亡率由30%以上降低到10%以下,大大降低了農戶的經濟損失。云南科技服務團集成16個產業體系34名崗、站專家的力量,圍繞三區三州的主要糧油作物、經濟作物、食用菌、中藥材、特色林果、畜牧水產、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等方面,遴選80項農村產業的實用科學技術,編制印刷《農村科技扶貧手冊》,有力支撐了三區三州的產業扶貧及鄉村振興。
積極培育產業脫貧帶頭人
“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面積很大,依靠科技服務團每村每戶都去扶貧不現實,只有培養一批鄉土人才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關鍵是重視鄉土人才的培養工作,教授當地人民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科學的管理模式??萍挤請F在部分地區不斷摸索出培育當地農業人才的方式方法,培養一批當地走不了的人才隊伍。
科技服務團專家面向基層技術人員和用戶,在生產關鍵農時、關鍵季節、關鍵環節,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培訓。通過培訓,使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意識和素質得到提高,開展科學生產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如僅畜牧領域,2019年上班在南疆22個縣市就開展了62期培訓班,部分縣市采用“帶教代養”的形式給貧困戶傳授技術,并進行為期6個月的跟班實習。
2019年6月11日,綠肥產業技術體系云南綜合試驗站付利波研究院等云南省怒江州蘭坪縣石登鄉石登村對致富帶頭人和貧困戶進行草果栽培與病蟲防治技術培訓。
科技服務團以致富帶頭人培養為突破口扶志扶智,激發村民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培養三區三州長效脫貧新動能注。如服務團專家鄭文新積極成立青年科技明白人培訓小組和青年科技服務隊,培養更多致富帶頭人。鄭文新團隊注冊色力布亞品牌,挖掘并優化當地的酸奶釀造技術,并進行標準化生產工藝改造。同時成立托牛所等新型經營主體,促進分散生產向分工發展。人年均收入4000多元的貧困戶克力木阿布都偉力,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牽頭成立托牛所,奶牛單產從5公斤增加到17-22公斤,加工的色力布亞老酸奶目前每月銷售收入2-3萬元,目前在沒有任何項目幫扶的情況,全村的奶牛數量已經發展到322頭,并帶動色力布亞鎮7個村、阿拉格爾鄉2個村、瓊庫爾恰克鄉1個村。
科技服務團還積極與地方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對接,充分融合服務團隊科技優勢和企業資源優勢,廣泛開展科技成果示范、技術培訓指導、檢測化驗服務等,將科技力量轉化為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從而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達到集中發力,以點帶面的效果。
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指出,科技服務團專家開展貧困縣科技幫扶工作時,要得到地方政府和農牧民的歡迎和肯定,就要做到四個“精準”:精準把握產業形態和發展階段,精準提出科技幫扶規劃計劃,精準提供技術指導,精準引進產業發展的全鏈條要素。今明兩年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幫扶力度,實現脫貧致富、防止返貧和鄉村振興等多項工作的有效銜接和協同推進。未來,扶貧專家將繼續聚焦產業、重心下移、體系作戰、團結協作,推動項目、人才、成果、平臺等優勢資源向貧困地區集聚,實現“三區三州”產業技術專家組全覆蓋,通過科技幫扶加快貧困地區從“輸血”向“造血”轉變,打造脫貧致富特色產業,不斷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