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努力,勇于創新,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綜合各地省級平臺建設和追溯制度創新方面的典型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廣東在國家平臺推廣和省級平臺應用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追溯工作。省級層面相繼出臺了《廣東省市場監管體系建設規劃(2012-2016年)》《廣東省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著力推進食用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協助機制。福建頒發了《福建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辦法》,使農產品追溯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川將追溯工作納入省現代農業園區認定、國家(?。┘壷攸c龍頭企業考核認定評分細則,與商務、市場監管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協同推進肉菜中藥材等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的落實措施》,建立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將重要農產品在國家追溯平臺實施追溯管理納入落實措施清單中。從省級層面推動追溯,有利于各級各部門形成統一合力,構建符合當地實際的追溯工作機制。
二是加大投入保障。2011年以來,四川省累計投入7390萬元,支持234縣(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同時明確要求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要拿出資金用于追溯工作。國家追溯平臺試運行以來,四川已累計安排2400萬元用于支持國家追溯平臺試運行及推廣應用,主要用于設備配備、業務培訓、督促指導等。2018-2019年,江蘇省級財政共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經費1.15億元,用于支持各市縣開展追溯、補助企業追溯基本設備。重慶市選取追溯示范企業每年給予1-2萬元補貼,轄下石柱縣每個追溯注冊企業5000元補助,注冊并使用二維碼進行實質追溯的給予1萬元補貼;北碚區要求認證企業除注冊外必須在追溯平臺上填報數據才能獲得“三品一標”補貼,并將追溯工作納入監管日常檢查內容。通過加大追溯投入,充實各級追溯工作經費,減輕企業追溯負擔,加快了追溯工作的推進步伐。
三是創新制度機制。四川省部分縣(市、區)通過與生產經營主體簽訂追溯管理協議,明確追溯任務、制定考核管理辦法,充分運用考核結果,“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激發生產經營主體實施追溯管理的積極性。北京、海南等地引入第三方服務組織為農業企業提供追溯信息采集錄入等服務,方便中小企業使用追溯平臺,降低企業管理成本。重慶以柑橘產業為重點,兼顧畜禽產業,每年選取幾家企業進行農產品追溯試點,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山東農業農村部門與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對韭菜產品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與市場銷售資格證制度“雙證制”,探索非電子化追溯模式;廣州市開展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試點,探索構建種養殖環節與市場銷售環節監管銜接機制。佛山市高明區實施“大數據監管”,整合農業、市場監管部門的農產品快檢數據資源,構建從種養殖到市場環節“互聯網+快檢”體系,實現監管信息共享。通過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形式創新,切實解決農產品追溯過程中企業動力不足、部門協同不夠、追溯需求多樣等問題。
四是狠抓政策落實。四川省成立追溯品牌科,落實專人專崗,安排專人負責追溯工作,制定《國家追溯平臺主體注冊及審核操作指南》《國家追溯平臺操作規范及業務流程》等規范性文件,推動國家追溯平臺應用制度化、規范化。貴州制定《貴州省推廣應用國家平臺基地巡查應用指南》,強化部署調度,定期通報各地推進情況;海南除落實部“四掛鉤”政策外,還將農產品追溯與海南省發展資金掛鉤;福建給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扶持,發放標簽,堅持線上巡查與現場檢查、調研結合,將追溯納入市縣監管部門績效考核,加強督促與核查。陜西嚴格落實“四掛鉤”要求,追溯覆蓋率達不到80%的省級農安縣,堅決予以通報摘牌,參加各大展會產品必須可追溯,必須在展會上宣傳質量追溯,形成了平利絞股藍、留壩蜂蜜等一批追溯典型。
五是突出宣傳培訓。四川連續4年舉辦全省追溯體系建設業務培訓班,對全省各級工作機構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通過實地指導、遠程服務、制作操作視頻等方式,加大對全省生產經營主體國家追溯平臺的線上、線下技術指導,年均培訓1000人次以上。廣東各類農業農村部門累計舉辦培訓班83期,培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追溯主體人員5000多人。江蘇僅2018年就組織7期培訓班,培訓主體1347家。安徽實行月度匯報制度,加大追溯法律法規政策宣貫,利用農業專業展會,大力推介追溯產品;陜西加大追溯宣傳力度,先后和陜西日報、三秦都市報等紙媒合作,報導陜西追溯取得的成效,利用農資下鄉、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發放追溯宣傳材料。
六是持續優化平臺。陜西省級追溯平臺針對企業宣傳展示、產銷對接需求,建立了企業空間和電商平臺鏈接頻道,提高企業入駐平臺的積極性。在追溯信息采集方面,實現了可以人工錄入,也可以通過手機拍攝照片、視頻、語音等多種途徑。在追溯碼打印方面,先向企業直接發放二維碼標簽,企業再利用“反掃碼”技術,在終端上將產品追溯信息錄入,不再需要購置追溯碼專用打印機。廣東省級追溯平臺設有追溯標簽編輯功能,在統一“廣東追溯”的基礎上,保留市、縣各級地方追溯標識,盡量穩定原有追溯工作格局。
各地要積極借鑒上述先行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持續不斷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堅持主動作為。各地開展追溯的進展差異較大,既與各地認識、生產管理水平、部門協作等方面有關,也與承擔追溯管理工作部門工作方式方法有關,在追溯體系建設當中統一思想有難度,管理制度等硬性問題需要單位自己去協調。追溯工作不能坐等立法和政策到位,要主動爭取支持,及時請示匯報,加強溝通協調,一步一步往前推。堅持百花齊放。國家追溯平臺不能包打天下,地方追溯平臺可以有個性要求,總的原則是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將各方面資源力量整合好,以國家追溯平臺為中心,各地平臺為補充,加快推進省級追溯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的對接,形成各具特色、互通共享的工作格局,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堅持典型引領。與各地區特色、重點產業相結合,找準追溯工作推動示范的立足點,選擇標準化程度高、連續開展追溯、產品質量可靠、規模大、影響力帶動力強的企業,開展追溯示范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堅持深化研究。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及時了解各地經驗做好,做好理論研究基礎準備和實踐經驗的總結,豐富追溯理論支撐,探索創新追溯模式。堅持強化落實。加強追溯掛鉤意見的督促考核,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工程來抓,推動將追溯工作納入績效考核,建立及時通報調度機制,讓各級領導和機構及時了解國家平臺的情況,便于督辦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