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sklrv"><em id="sklrv"></em></samp>

<progress id="sklrv"><xmp id="sklrv"></xmp></progress><thead id="sklrv"></thead>

    <li id="sklrv"><menuitem id="sklrv"></menuitem></li>
    
    

  1. <optgroup id="sklrv"></optgroup>

      <samp id="sklrv"></samp>
      當前位置: 首頁> 巴塘概況
      巴塘概況


       
      縣域概況
         巴塘縣位于甘孜州西部。北緯28°46′-30°38′,東經98°58′-99°45′。東接鄉城、理塘縣,南連得榮縣,西隔金沙江與西藏芒康、鹽井、貢覺縣和云南省德欽縣相望,北與白玉縣交界。南北長約260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面積8186平方公里。1990年總人口47256人,其中農業人口42044人,非農業人口5212人。藏族44601人,漢族1986人,余為納西、彝、回、羌等民族。 巴塘,最早見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實錄》,系藏語譯音,意為“綿羊聲壩”,含吉祥之意。巴塘縣駐地,原系四山生命,綠野中開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處一片“咩咩”叫聲,藏語“咩”即為“巴”音,因而以聲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巴塘地處川西北丘養高原山區。沙魯里山脈高聳于縣境東部,橫斷山脈縱貫全縣。北部黨吉曾然峰海拔6060米,為全縣最高點。其余諸峰多在5000米左右。最低處為縣境西南角貢波鄉美榮龍村,海拔2240米。全縣平均海拔3300以上。東北部屬山原區,中部和西北部屬高山峽谷區,西南部屬金沙江干旱河谷區。巴曲、仁波河、定曲吁北西向入金江。境內高山湖泊、地熱溫泉較多,有大小湖泊107個,總面積12.6平方公里。

      縣域文旅
        巴塘弦子舞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弦子”藏語稱“嘎諧”,又稱為“諧”、“葉”、“巴葉”等,意為圓圈舞,屬藏族三大舞種之一。它流行于西藏東部及云南、四川、青海藏族聚居區,以四川巴塘弦子最為有名。巴塘縣地處川滇藏三?。▍^)結合部,這里古代屬白狼國地,白狼國的“白狼歌”是一種詩、樂、舞一體的禮儀歌舞,巴塘弦子為其后世遺風。經千余年的發展,成為藏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巴塘弦子是一種優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長袖善舞”的特點,表演時,由數名男性持拉弦樂器“畢旺”(胡琴)在隊前演奏領舞。其余舞者則和他們一起邊歌邊舞。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動特點,其含胸、顫膝及長袖的繞、托、撩、蓋等動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每逢喜慶佳節,1野營、勞動之余,人們聚集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壩子跳起弦子舞,男女不拘,人數不限。弦子音樂一般分前奏、間奏、尾聲三部分,音樂柔中有剛,優美抒情,節奏富于舞蹈性。


      巴塘弦子是巴塘人民智慧的結晶。巴塘弦子舞中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其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有著幾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成為了藏族民間音樂的最大寶藏,它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樂的“活化石”,其音樂和唱詞已經滲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種文學藝術當中,保護巴塘弦子對于保護藏族歌舞藝術、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熱巴舞是由藏族"熱巴"藝人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熱巴是一種由賣藝為生的流浪藝人班子(一般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成)表演的,以鈴鼓為主,融說唱、諧(歌舞)、雜技、氣功、熱巴劇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有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序,由12個節目組成,全套演出需要5個小時。


      "熱巴"過去是專業民間藝人賣藝求生的一種技巧和難度很大的舞蹈。熱巴隊的組成一般以家族為核心,或幾家人合作組隊,多者20人,少者4、5人,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懷絕技之人。有弦子(二胡)、鼓、鈴鐺等樂器伴奏。整場演出完整嚴謹,其中戲劇及體育內容豐富且有寓意。是一種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間體育舞蹈。"熱巴"流傳在西藏東部的昌都、工布一帶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樹藏區,其高超的表演技藝和完美的藝術風格享譽國內外。

      【歷史溯源】

      據史料記載熱巴舞的產生約在公元十一世紀,由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所創建。也有人認為熱巴舞是由佛學家當巴桑杰傳下來的。"噶瑪八清"便是當巴桑杰的師傅阿拉果覺看到魔王殘害百姓時念的咒語,也就是噶瑪派僧俗阿拉果覺看到或聽到有人受苦受難時念的咒語。

      民間流傳著很多熱巴由來的傳說。相傳,人們在索扎、美利、生瓜三條河匯合處興建一座九層樓寺廟,統治者吸引人們來為他們建寺,由噶瑪創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組織五男五女在工余時間表演,進行鼓支,每蓋一層樓時就舉行一次舞蹈盛會。經過數年的興建,寺廟蓋好了,熱巴的鼓點增多了,舞蹈也隨著豐富起來。

      【藝術特點】

      熱巴舞是一種由鼓鈸(單鈸)、鑼伴奏的集體大型歌舞,技巧性較強,初時舞姿輕捷,熱潮時感情奔放,動作粗獷有力。

      跳熱巴舞的原意是為了求佛保佑村寨平安、六畜興旺和禳災、祈豐收。唱、舞、器樂、服裝等方面的藝人需經事前長時間的培養、訓練,方能參加。

      熱巴舞共分12段,每跳一段前先念一段詞,大意是頌揚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菩薩等。所演節目最少不能少于九個節目:《頌天地,拜四方》、《太陽、月亮、星星》、《鼓聲傳揚,四方平安》、《1與我們同歌舞》、《吉友、迷拉師徒斗法》、《烏鴉吹大話》、《吉友,迷拉下神山》、《英雄尼布里戰勝惡魔獨尼阿巴》、《送1、貴賓》。

      巴中的舞蹈,為了吸引觀眾,講究舞姿的優美,編排難度高的動作,象古代的百戲帶有雜技、武術等藝技。舞時,男女人數相等,由領舞人扮主要角色。在鈴鼓聲中,通過跳、轉、翻動作,圓好場地,招來觀眾,然后男女演員上場。表演中,男搖銅鈴女敲,伴隨著鼓點,應節奏而舞。舞者腰間短裙狀的用羊毛或牛毛編織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辮條,隨著各種強勁有力的高難度動作,裙條飄起,剛中現柔,瀟灑自如。表演者很講究單腿旋轉和各類蹦子、串身翻等動作,如女子"帶鼓平轉","貓跳翻身"、"正反轉"、"高低擊鼓"等,變化多端,情緒灼熱。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它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純情樸實、熱情開朗、堅強的英雄氣質。如表現動物形態的"兔子跳",或"扭身跳",或"滾毛",或"走矮子",表現技巧和技藝的"磨盤腿",或"單腿挎轉",或"搖鈴蹲轉",或作"躺身蹦子";表現嬉戲與體育競技的"摔跤角斗","烏龜爬沙"、"堆羅漢"、"滾壺壇";表現氣功內容的"尖刀刺腹"、"夾刀旋轉"、"滾牛角尖"等動作。熱巴舞風格技巧熟練精當,節奏激烈緊張,表情豐富,情緒奔放,粗礦豪邁,英武豪放,特點穩重大方,舞姿優美多變,整套節目,包括啞劇、雜技、氣功等成分,形成了成套的演出程式,尤其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趣味性,既能娛樂,又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

      鈴鼓是熱巴的重要組成部分,分九種鼓點,根據鼓點節奏的不同來表演舞蹈。在表演中,男持銅鈴,女執手鼓(因而熱巴舞又名"鈴鼓舞"),繞圈走動,翩翩起舞。鈴鼓聲節節奏鮮明,隨著曲調和情感的變化或高或低,或急或緩。節奏徐緩,鈴鼓間響,清聲幽遠,似深箐山溪,原野牧鈴鐺;節奏急促,鈸鼓齊鳴,轟轟烈烈,像急流奔涌,高山雪崩。進入熱潮,舞蹈動作址分強烈,男子仿佛雄鷹一般單腿跨轉,騰躍飛旋,女子一手拿弓鼓槌,高舉頭頂,轉翻身子歡舞,猶如孔雀開屏。

      舞蹈動作選用弦子、鍋莊舞步的同時,吸收了雜技表演的一些技巧動作,比較精彩的有"躺身平轉"、"躺身小蹦子"、"前后甩腰"、"跨腿原地轉"、"躺身大蹦子"等。

      熱巴舞的隊形變化多而且十分復雜,除圓圈外,還有"龍擺尾"、"雙插花",舞姿優美,節奏鮮明,手和腳為順腳,重在腿部動作的變化。時而如同走"八卦陣",時而像數條青龍在飛舞、交纏、并肩盤圓圈。

      隊形雖復雜多變,但近百人的業余演員卻能做到整齊劃一、有條不紊地演出。其氣勢之宏大,情緒之熱烈讓人嘆為觀止,誰要是能一飽眼福,定會嘆服不已,終身難忘

      【傳承意義】

      熱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術"和"圖騰舞"。它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獨特的風格、高超的技巧、風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的精髓,從而成為藏族古代燦爛文化藝術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熱巴舞分布于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等藏族聚居區。

      巴塘八景
         高原江南之城巴塘,歷來就擁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譽。這里不僅有流傳千年的弦子史詩,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熱情洋溢的民俗風情,更有獨特意蘊的八景文化等您去探秘。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著名的巴塘八景即巴山積雪、古桑抱石、桃園賞花、溫泉沐浴、鸚哥嘴石刻、柳林較射、康寧寺古柏、震后重建家園紀念碑。每一處景點都彰顯著這座小城深厚的文化魅力,其價值,其意義無法用言語去詮釋。只有當其親自去感受,才能沉醉其中,享受它獨有的魅力。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巴塘八景文化。

      一、巴山積雪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巴山,藏名叫喇嘛多吉,即金剛神山之意,位于巴塘縣城東南郊的日車山和東隆山之間,其橫亙逶迤的山峰高聳峻峭,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峰的海拔達4648米。峰巔終年積雪,常有云霧繚繞,顯得晶瑩剔透,好象一個滿頭銀絲的壽星目不轉睛地俯瞰著美麗的巴塘城廓,因此,長期以來,生活在這里的藏族人民都把巴山視為神山,并在山腰的虎頭峰上設有祭壇,每年農歷和藏歷的正月初三,信奉藏傳佛教的群眾都要帶上香火到虎頭峰祭祀山神,祈求驅災逐魔,保佑吉祥平安,賜福巴塘眾生。

      巴山多險峰勝景,溝壑嶙峋,尤以最高峰四季如玉、冰天共色、金光閃爍的奇景聞名遐邇。早在清代,人們就把它命名為“巴山積雪”,并列為巴塘的八大景色之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到巴塘任川邊學務局總辦的吳嘉謨環城游覽,看到“巴山積雪”贊嘆不已,并即興賦詩曰:“群山為座地為盤,天外飛來白玉鸞。久被太陽熏不化,時時當作水晶看”。民國2年(1913年),劉贊廷來巴塘接任代理縣知事時,也面對“巴山積雪”贊美不絕,并當即賦詩一首:“玉柱銀橋鎮發寒,煙霞倚岫在峰巒,冰天一色乾坤帶,留作人們當畫看?!?

      現在的“巴山積雪”為巴塘城郊一景點。每到冬春季節,雪景更加壯觀,特別是春暖花開之時,白雪皚皚的巴山與河谷、平壩的桃花、李花、杏花、梨花、蘋果花、格?;ㄒ约扒啻溆蔚柠溍?、草、樹互相輝映,形成一種瑰麗的奇觀,常常吸引著國內外游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二、古桑抱石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古桑抱石又名蟾影,位于巴塘縣城北郊甲日龍的東面,那里有一塊兩米多高的巨石,上面長著一株高達10余米的桑樹,樹冠象一把大傘遮掩著200多平方米的地面,其根盤石入地,樹干粗壯,枝繁葉茂,蒼勁挺拔。隨著斗轉星移,這棵桑樹不知經歷了多少個寒暑,更無法考證它形成的年月,所以當地人們稱之為“古桑抱石”,敬之為神樹。

      據傳說,這棵樹原是月宮里的桂花樹,這塊巨石原是桂花樹下的一只蟾蜍?!肮派1本褪窃聦m中桂花樹和蟾蜍投下來的影象。因此,清代嘉慶丁已年(1797年)朝廷派駐巴塘的糧務委員辛文彬在這塊巨石上鐫刻了“蟾影”二字,時過200多年的今天,其字跡仍清晰可辨。光緒末年,川邊學務局總辦吳嘉謨觀賞古桑抱石后題詩贊曰:“半壁東南一大觀,芭桑盤石奠巴安(當時巴塘稱巴安),物猶如此人堪羨,怎不屢經賊膽寒”。民國2年,巴安縣代理知事劉贊廷見此名勝后亦作詩贊美:“懸根盤石奠巴安,半壁西南化紫壇,一瓣馨香憑父老,行人莫作畫圖看”。

      古桑抱石為巴塘八大景色之一,現在仍風姿颯爽,枝葉婆娑,亭亭玉立,它不僅是巴塘城郊的風景名勝,而且已成為巴塘縣的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三、桃園賞花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桃園,即桃園村,位于巴塘縣城南面四里許川藏公路旁,那里地勢低洼,緊靠巴曲,花草榮榮,桃李扶疏,尤以桃樹遍布山坡、路旁、地邊、庭院,故名“桃園”。

      桃園的美景秀色不遜于陶淵明筆下的“桃花園”,當你走進桃園,不禁油然而生“忽逢桃花村,夾岸數百步,中不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真切感受。每值春日,一棵棵桃樹猝然染上了滿枝盈嫩的粉紅,嫵媚誘人,旖旎溫馨;一塊塊碧野平疇上繡滿了簇簇群芳,紅的象火,白的象雪,粉的象霞,爭艷怒放,溢彩流光。春風拂過,陣陣花香沁人肺腑,使人心曠神怡,如癡如醉。如果你步入桃園花海倘佯,定會鉆一頭花粉,惹一身芳菲,令你爽心愜意而歸。

      清代,桃園被列為巴塘八景之一,名為“桃園賞花”。此后,巴塘人每年都有踏著春風去桃園賞花的習慣,特別是土司頭人、領主權貴,每值桃花爛漫時,都要邀朋攜眷到桃園張幄置酒,宴賞經月,直至花謝才作罷。據民國《巴安縣志資料》記載:“城南四里許,有桃李數千株,每逢春季,攜酒觀賞士女如云”。文人懶兵游覽桃園后題詩贊道:“南山柳綠幾番新,惹得芳菲無限顰。桃李千株齊待舞,散香不讓武陵春”。

      如今,桃園作為巴塘城郊的一景點,顯得更加美麗。每當陽春三月,一抹錦繡的艷紅桃花云掩隱著古樸端莊的橙黃色藏房,一溝潺潺的溪水面上漂浮著柔嫩的花瓣,賞花的人們一捧溪水,一捧芬芳,一捧幸福,一捧童話,不知勾起了多少縷縷情絲。

      四、溫泉沐浴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溫泉沐浴位于巴塘縣城東面五里許的巴久曲北岸,又名溫泉浴室、健康溫塘。那里山明水秀,花卉果木繁多,有溫泉涌出,積而成塘,水溫37℃左右,無論男女都愛在春夏時節邀約親朋好友,攜帶食物,前去沐浴后野餐游玩。清末,這里以“溫泉沐浴”之名列為巴塘八景之一,并修建了公共浴室一所,人稱“溫泉浴室”。當時的川邊學務局總辦吳嘉謨曾到此沐浴游覽,并題詩一首:“巴山直下涌簾泉,蕩穢滌瑕經萬年,熱不擇人人盡熱,向誰投去半文錢?!泵駠跄?,巴塘代理縣知事劉贊廷觀賞此景,下塘沐浴后,欣然賦詩云:“綠水浮萍艷瀅光,潔身人去話芬芳,東風不限瑤池浴,軟玉溫香共一塘”。民國29年(1940年),24軍駐巴塘816團團長傅德銓,見浴室年久失修,幾乎坍塌,便捐資將其重新修建,取名“健康溫塘”。重建的溫塘房舍,外形酷似碉堡,屋內明亮,陳設簡潔;樓下溫塘用木板裝修,可容4~6人沐浴,塘內設有活塞,用以引注泉水,泉水溫度適宜,清潔透明,浴后使人心情舒暢,輕松愉快。樓上設有三間客房,專供沐浴的人們聚餐談心之用。

      健康溫塘落成后,奉命前往康區巴塘視察的官員張雨湘為之作了序,任漢光為之題了詞,贊賞傅德銓“有造于邊荒”,稱贊健康溫塘“舍宇玲瓏泉水皎潔”,“景幽而清物秀而別”,“環康區之中無有也”。

      解放后,溫泉沐浴為巴塘城郊一景點,健康溫塘由縣商業局經營,后交縣自來水廠管理。其浴室已多次維修,前去游覽、沐浴者絡繹不絕。

      現今措普溝的熱坑溫泉深受眾人的喜愛,不僅可以沐浴溫泉,而且可以享吃溫泉煮蛋。

      五、鸚哥嘴石刻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鸚哥嘴石刻位于巴塘縣城東面五里許的巴久曲北岸的石壁上。此處地勢險峻,一面為懸岸峭壁,怪石嶙峋;一面臨巴久曲的河谷,急流深壑,是古代出入于巴塘的必經驛道隘口。自清代至民國,巴塘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以及墨客騷人對巴塘的感慨等,都題詞鐫刻在鸚哥嘴石壁上。其中有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所刻“竺國通衢”四個大字,為何人所題已無稽可考;有清同治十年(1871年)巴塘正土司羅宗旺登、副土司郭宗札保為恩憲施所立的“德政碑”、“去思碑”,將同治九年(1870年)三年巴塘遭到7.25級大地震的災害及朝廷軍糧府到巴塘堪災賑濟的情況刻于石碑之上。清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1905年4月5日),朝廷駐藏幫辦大臣鳳全由于在巴塘開辦懇務、削減寺廟喇嘛、鄙視藏民族、加重差役和給養,引起土司、寺廟和各界群眾憤慨,被驅趕出境,戕于鸚哥嘴,所帶隨員兵丁50人一并殞命。此事發生后,震驚朝野,朝廷即派四川提督馬維騏、建昌道尹趙爾豐率兵進剿巴塘,并實行改土歸流。巴塘平定后,趙爾豐、馬維騏在鸚哥嘴石壁上題刻了“鳳都獲殉節處”六個大字,馬維騏還寫了“鳳都獲殉難士兵碑記”刻于壁上。另外,還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和三十四年(1908年)關外學務局總辦吳嘉謨所題“孔道大通”和所書的“巴塘修路記”石刻,清宣統元年(1909年)四川邊軍五營統領羅長琦所題“易簡師超”石刻;民國3年(1914年)1月1日巴塘藏漢民眾及僧侶為四川邊軍統領顧品章(即顧占文)所立“遺愛在民”石刻;民國8年(1919年)四川邊軍代理分統高德翼所題“攬轡澄清”石刻等。

      鸚哥嘴石刻筆力雄渾遒勁,刻工精細,雖經百年風吹雨打,至今仍然清晰可辨。解放后,鸚哥嘴石刻被列為巴塘縣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六、柳林較射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柳林較射又名柳林子,位于巴塘縣城西南二三里的巴曲河岸,因其南端有一股龍眼泉清澈甘冽,且在歷史上又修建過一座龍王廟,所以當地群眾習慣將這里稱之為“龍王塘”。

      龍王塘依山傍水,平坦,開闊,有一80畝的平壩,壩內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樹木茂盛,特別是沿巴曲河畔的柳樹、核桃樹連片成蔭,秀麗萬端,恰似一幅野草閑花、清泉林木雜湊成趣的天然圖畫。自清代以來,每年的端午節、中秋節,寺廟喇嘛都要匯聚于此誦經,演藏戲,群眾把這叫做“雅勒羌”(“雅勒”,藏語,意即“藏戲”;“羌”,藏語,意即“跳”或“表演”),屆時不請而至,盡情觀看;每年的春季,土司頭人在這里搭上帳篷操練藏兵,演習騎馬射箭,并請朝廷糧臺的文武官員校閱;每逢夏季,人們都攜食來這里避暑,名曰:“逛柳林子”,酒醉歌舞,盡情歡樂。久而久之,龍王塘便成了巴塘人民的娛樂場所,并以“柳林較射”之美名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列為巴塘的八景之一。為此,民國初年巴塘縣的代理知事劉贊廷還賦詩一首:“講武當年事已遷,空留跡扯憶前賢,一灣綠水千株樹,避暑人為九夏天”。

      解放后,龍王塘為巴塘城郊一景點,人們在此種植了不少花草樹木,還修建有巴塘藏戲團的排練房和觀戲臺,人民政府將昔日的“雅勒羌”改為了“雅勒節”(意即送夏迎秋,慶祝豐收)。從此,龍王塘便成了巴塘人民歡度民族傳統節日——“央勒節”的固定地方。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前后,各族群眾都要身著華麗的盛裝,帶著帳篷和豐富的生活用品到龍王塘安營扎寨,度過七至十天的“雅勒節”。節日期間民族歌舞、巴塘弦子、巴塘藏戲等都要在這里演出,城鄉的物資交流也在這里舉行,此時的龍王塘,帳篷如云,店攤如林,彩旗如畫,歌舞如潮,仿佛是沸騰的海洋。

      七、康寧寺古柏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康寧寺古柏位于巴塘縣城西端的康寧寺、縣中學、康南民族高級中學、縣醫院、縣中藏醫院周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受朝廷冊封的西藏五世達賴派員到巴塘在原云南麗江土知府木氏土司官寨內(即喇嘛城內)仿照拉薩哲蚌寺洛色林規模擴建寺廟,命名為“呷登彭德林”(即丁寧寺,現為康寧寺)??⒐ず?,在其周圍種植柏樹57株,并以此劃分寺廟的地界范圍。數年后,所種翠柏環繞康寧寺傲然屹立,成為巴塘的一大景觀。

      康寧寺周圍的古柏高達20余米,樹干直徑約在1.5米左右。雖然迄今400多年,但卻依然枝繁葉茂干壯根粗,而且四季常青。遠觀古柏,蔥蔥郁郁,好似一條青龍盤繞在城西大門;近看古柏,高聳挺拔,就象一隊衛士守護著城西要沖,當你倘佯在古柏小徑上,你會感到漫步在詩情畫意之中,一切疲勞將會頓然消逝,無窮的游興將會油然而生。解放后,康寧寺古柏為巴塘縣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小編有撰寫過康寧寺古柏的文章,可翻閱往期文章了解詳細內容。

      八、巴塘地震重建家園紀念碑

      「深游甘孜,巴塘篇」高原江南的人文瑰寶——巴塘八景


      巴塘地震重建家園紀念碑位于巴塘縣城幸福街南段農行巴塘縣支行對面的廣場上。該紀念碑建于1992年9月,占地面積576平方米,以巴塘1989年大地震后的新生為主題,由呈向上升騰身勢的三組變形大鵬構成。主體雕塑大鵬取材于《巴塘縣志》中的地名傳說;1.5米高的碑體上有三組浮雕,東南面的一組為《天崩地裂》,西面的一組為《八方支援》,東北面的一組為《重建家園》,概括了地震災害后巴塘人民在黨中央的關懷和全國各地的支援下奮起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精神風貌。西面浮雕下的右邊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所題《巴塘地震重建家園紀念碑》的漢文碑名;左邊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所題《巴塘地震重建家園紀念碑》的藏文碑名。東北面浮雕下的右邊是巴塘縣人民政府所刻的《巴塘地震重建家園紀念碑》碑文,東北面浮雕下的左邊為碑文的藏文。東南面浮雕下的左邊為《巴塘地震重建家園紀念碑簡介》,右邊為設計制作和承建施工單位的名稱。紀念碑群體四周還有四組裝飾雕塑,東北面的一組為《新生》,東南面的一組為《青春》,西北面的一組為《牧羊》,西南面的一組為《牧歌》。碑座地面為龜裂形鑲嵌地面,進入碑體的通道兩側呈鋸齒狀,表示在地震后的土地上,巴塘得到了新生。





       
      在线免费观看a,在线免费观看黄色,在线免费观看黄色网站,在线免费黄色网站

      <samp id="sklrv"><em id="sklrv"></em></samp>

      <progress id="sklrv"><xmp id="sklrv"></xmp></progress><thead id="sklrv"></thead>

        <li id="sklrv"><menuitem id="sklrv"></menuitem></li>
        
        

      1. <optgroup id="sklrv"></optgroup>

          <samp id="sklrv"></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