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勒節”是巴塘人的文化盛宴
它是一首詠嘆調
蔚藍的天空下
巴楚河的潮汐恢宏豐沛
金沙江在九公里處等待它的匯入
燈火照明著“央勒”節夜晚
龍王塘的幾百個帳篷透出光亮
依稀可見人影綽綽
巴塘人對閑適生活的追求
在這一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巴塘縣一年要跳兩次藏戲:藏歷五月的“雅索節”恭迎夏日的到來,八月的“央勒節”送夏迎秋,兩節尤以“央勒節”最為隆重?!把肜铡笔遣卣Z,為夏令安居之意。為了進一步豐富"央勒"節的節日內容,巴塘縣從一九八六年就將"央勒"節定為巴塘央勒節人民一年一度的藝術節。
舉行“央勒節”的九月,正是巴塘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南風微醺,花果飄香,四面環繞的山像調色盤,重重疊疊的紅、黃、綠恣意潑染著大自然,晚夏的寫意與初秋的工筆,儼然一篇辭采華茂的賦,絢麗繽紛地呈現出高原江南的獨有特質。
節日的清晨,大路上,田埂間走著身穿鮮艷民族服裝的人群和馱著帳篷、條單、央勒節漿桶的毛驢。人們帶上炊具和酒菜,從四面八方聚集在城西巴楚河畔。霎時,河岸的綠樹叢中支起了一頂頂鑲有各種圖案的帳篷。在每個帳篷里鋪著華麗的民族地毯;桌上擺滿各種水果和鮮花,洋溢著節日氣氛。粗獷的男子。飲著甘甜的藏酒,身著艷麗服裝的姑娘在樹林中嘻笑追逐,天真無邪的孩子在綠色的草坪上游戲,主婦們忙著切肉,洗菜,倒酥油茶。
中午時分,人們壘起三石灶,進行野餐,最有趣的是吃團圓包子,即是用一個大鍋蒸一個直徑約一尺多長的有餡大包子,大家一起吃,象征團結一心。
天色漸晚,月亮初升,河邊燃起了堆堆篝火,人們興致勃勃地圍起圓圈,邊拉,邊唱,跳起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巴塘弦子",隨著輕快的步伐,那和諧悅耳的弦音和優美動聽的歌聲令人陶醉。
央勒節承載著古老的藏戲
巴塘人在節日的欣喜中,
一年一度,以天為瓦,以地為席,
感內心之清歡,享靈魂之安然,
貼近著漸行漸遠的純真。
每年的“央勒節”,在巴塘康寧寺即縣城西郊的休閑勝地“龍王塘”舉行。僧人們誦讀“迎夏送夏經”,藏戲團披掛行頭閃亮登場,巴塘人謂之“央勒羌”(“央勒”即藏戲;羌即表演)。凡節必過的巴塘人重視“央勒節”的程度不亞于春節,大家把半個家搬到“龍王塘”,搭起潔白的帳篷,看藏戲、聚餐、跳弦子,在極具儀式感的娛樂里祈禱來年風調雨順、萬事如意。
“龍王塘”也是有來頭的。作為巴塘八景中的“柳林校射”,地方志記載:龍王塘依山傍水,有一近80畝平坦、開闊的平壩。壩內綠草茵茵,花團錦簇,樹木茂盛,沿巴曲河畔的柳樹,成片成蔭,絲絲婀娜,恰似一幅天然美景。自清代以來,寺廟喇嘛聚于此誦經,演藏戲,民眾稱作“雅勒羌”。每年春季,土司頭人常在此習兵練武,騎馬射箭,冠以美名“柳林校射”;“夏季則攜食簞,酒醉歌盡,盡情狂歡,曰:逛柳林子”。
“央勒節”是巴塘老百姓最為期盼的節日,無論是小孩子還是大人,都要去湊鬧熱,否則這一年就有缺憾。每到“央勒節”即將到來之際,巴塘的每個家族會提前召開家庭會議,商議湊錢、做飯、家什等各種細小瑣事,然后派出家族中幾個壯勞力去龍王塘,在約定俗成的地盤上拔草、平地、做記號,表明自己家族今年要在這個地方搭帳篷,其他人家看到記號,就不會來占地盤了。
節日前一天,藏語稱為“亞堆”,不管有多麻煩,巴塘老百姓都要在這一天把家搬下去。晚上守帳篷的通常是壯年男子,做飯洗碗則是婦女的任務。龍王塘有兩眼溫泉,由于水質好,在這里做出來的酥油茶、冒面口味醇香。
“央勒節”還沒正式開始,他們就開始期待著藏戲的鼓鈸和唱腔悠揚婉轉地傳入帳篷中,做什么都有心情,勁頭十足。央勒節也是除了春節外,巴塘人難得聚在一起的好日子。大家做了一桌子菜擺上來,還有冒面、抄手、水餃、團結包子,他們圍在長條形的藏桌前喝小酒,其樂融融。帳篷與帳篷互相挨著,成了暫時的鄰居,夜幕低垂時,吆喝著跳弦子、打麻將,清淺地雕琢著時光。
巴塘藏戲傳承得如此完整,除了政府的重視、寺廟的宗教儀軌、群眾的傾心喜愛和演員們由衷熱愛外,也與無數淡泊名利、不計報酬的藏戲愛好者的文化情懷分不開,更得益于“央勒節”。